Oops! 您現在看到的是農行網站手機版,全屏展開, PC版更舒適哦!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個人服務 > 服務公告

服務信息

2018年“金融知識普及月 金融知識進萬家”暨“提升金融素養 爭做金融好網民”活動宣傳

  一、活動口號

  “提升金融素養,爭做金融好網民”

  “普及金融知識,追求美好生活”

  “拒絕‘校園貸’、‘現金貸’,營造健康學習環境”

  “誠信保險,保障美好生活”

  “警惕高利誘惑,遠離非法集資”

  二、“金融好網民”的內涵及行為指南

  (一)“金融好網民”的內涵。

  掌握基本金融知識,具備投資風險意識,傳播金融好聲音,樹立同心圓意識、責任擔當意識、依法上網意識、文明上網意識、技能提升意識、網絡安全意識等新時代中國好網民意識。

  (二)“金融好網民”行為指南。

  講誠信、守底線,不制造、不傳播金融謠言,自覺抵制非法金融廣告、非法集資、電信詐騙、銀行卡盜刷以及“校園貸”、“現金貸”等現象。

  三、個人征信知識

  誠信是每位社會成員應當秉持的基礎品質,也是個人非常重要的財富,個人的信用如何會影響到申請金融服務的能力,例如申領信用卡,取得銀行貸款等。

  (一)認識個人信用報告。

  個人信用報告是全面記錄個人信用活動,反映個人信用狀況的文件,是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基礎產品。

  (二)了解個人征信信息查詢途徑。

  1.網點查詢。

  客戶可攜帶本人的有效身份證件及復印件到所在地的中國人民銀行分支行進行查詢。

  2.網上查詢。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已開放互聯網查詢本人信用報告服務,個人可以登錄http://www.pbccrc.org.cn/并根據相關提示查詢。

  (三)保持良好的個人信用記錄。

  個人信用記錄被形象的成為個人的第二張身份證,保護好個人信用記錄一生受益。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以下情況:

  1.個人信用報告的信息主要來源于商業銀行報送,在申請貸款和信用卡時,要如實填寫各類申請表,以便銀行將正確的信息報送到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

  2.在個人手機號碼、聯系地址等發生變更時,應及時到商業銀行更新信息,以便能夠及時獲取銀行的還款提醒等信息,以免逾期還款。

  3.信用卡透支消費后,要留意記賬日、還款日,按日、足額還款;還款壓力大的消費者可以向銀行申請分期還款。

  4.出現不良信用記錄后,要立即還清欠款,不良信息自結清之日起保存一定年限,超過年限,不良記錄將清零。

  5.貸款利率有可能基于人民銀行基礎利率的上調而上調,定期向銀行了解貸款“月供”的變化,避免出現不足額還款。

  6.妥善保管有效身份證件及信用卡,防止個人身份被盜用,信用卡被盜刷;任何時候都不要出借身份證和信用卡,以你的身份辦理的貸款、信用卡及相應透支會記入你的個人信用報告。

  (四)注重個人隱私安全保護。

  1.妥善保管身份證件及復印件;

  2.對外提供身份證復印件時注明用途;

  3.保管好個人信用報告,不隨意亂放,不提供給他人使用。

  四、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安全提示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支付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創新型支付方式涌現,如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線上POS、第三方代收等。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金融詐騙活動留有可乘之機。近年來,各種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屢見不鮮,電信網絡詐騙是指不法分子通過電話、網絡、短信等方式,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設置騙局,對受害人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給不法分子打款或轉賬的行為。不法分子的卑劣行徑令人生惡,受害者群體涉及到各個階層,財務損失令人惋惜,甚至有大學新生學費被騙而輕生的慘劇發生。

  (一)識別電信網絡詐騙

  常見的電信網絡詐騙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1.冒充熟人詐騙,編造熟人遇險、患急病、被拘留等虛假事件,請求家人或朋友匯款救急。

  2.發送虛假中獎信息,要求接收方支付稅費、郵費、過戶費、手續費等附加費用,最終獎品或獎金并不會實際兌現。

  3.網購詐騙,不法分子根據非法獲得的購物信息,冒充商家,以退貨、缺貨、召回、返現等為理由,編造賬物處理借口,要求買家另行付款。

  4.掃碼詐騙。不法分子以獎品、低價為誘餌,要求受害人掃碼注冊網站或APP,實則附帶木馬病毒,隨后盜取銀行賬號、密碼、驗證碼等隱私,盜竊賬戶款項。

  5.欠費詐騙,不法分子冒充廣播電視公司、通信企業員工致電,謊稱以受害人名義開辦的有線電視、電話欠費,讓受害人向指定賬戶補齊欠費,否則將中斷服務并罰款。

  6.貸款、擔保詐騙。不法分子發送信息,稱可為資金短缺者提供貸款,或為需要擔保的融資者提供擔保,一旦事主信以為真,對方即以預付利息、提供反擔保保證金等為由要求匯款。

  7.即時通訊工具詐騙。不法分子盜取第三人QQ、微信等即時聊天工具賬戶,冒充戶主向通訊錄好友發送借錢、救急信息,實施詐騙。

  8.冒充公檢法詐騙。不法分子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撥打事主電話,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盜用涉嫌“洗錢”等犯罪為由,要求其將資金轉入所謂的“安全賬戶”配合調查。

  9.冒充領導詐騙。不法分子冒充單位領導打電話、發短信給同事,以晉升、借錢、推銷書籍、紀念品等為由,要求匯款。

  10.刷卡詐騙。不法分子通過群發虛假刷卡消費短信,引誘機主回拔短信上指定的號碼查詢,然后冒充銀行工作人員或警察,要求將銀行卡中的錢款轉入所謂的“安全賬戶”或套取銀行賬號、密碼等,實施盜刷。

  (二)防范電信網絡詐騙

  1.始終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輕易相信對方的種種理由而給其匯款,及時通過各種手段向親朋好友直接核實,更不可輕易向非自己親友戶名的賬戶匯款,防止上當受騙。

  2.貸款應到銀行等正規金融部門申請辦理,辦理前應先審查對方資質,確認手續齊全,理清責任,切莫輕信所謂的免擔保貸款。

  3.增強主動防范意識,拒絕不明虛利誘惑,注重個人信息的保護,不輕易掃碼、下載app,暴富心理不能有,天上不會掉餡餅。

  4.公檢法工作人員履行公務,一定會履行相關法律手續,且所謂“安全賬戶”并未設立,若有疑慮應當及時通過官方渠道進行核實,不可輕信對方而直接匯款。

  5.對于可疑信息應當做到不信、不點擊、不轉發、不匯款,及時舉報或報警,保障自身利益,謹防上當受騙。

  五、遠離非法“校園貸”安全提示

  (一)“校園貸”套路深、危害大。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貸款的興起,許多非法網絡借貸平臺也悄然進入校園,各種“校園貸”廣告充斥著高校校園,“校園貸”是指在校大學生向各類借貸平臺借錢的行為,其中這些平臺又以網絡平臺為主,它們聲稱“利率低”、“審核快”,但大多存在信息審核不嚴、高利率、高違約金的風險,不法分子利用一些同學的涉世不深、警惕性不強、自身金融知識較為匱乏,采取低門檻、虛假宣傳、低利率誘惑等方式,吸引這些同學在平臺上貸款,誘導他們過度消費,甚至陷入高利貸陷阱,嚴重影響了其正常學業,還讓父母親人亦背負上沉重的債務,甚至會導致極端事件的發生,讓許多原本美滿的家庭支離破碎。

  (二)擦亮雙眼,避免落入“校園貸”陷阱。

  1.樹立理性消費觀念,切勿攀比消費。同學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責任意識,理性消費,勤儉節約。樹立理性科學的消費觀念,不參與網絡“校園貸”、“現金貸”等,不盲從、不攀比、不炫耀,拒絕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合理安排生活、娛樂支出,倡導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

  2.掌握金融理財知識,提高辨別能力。同學們要主動了解相關法律法規,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不斷增強自身的辨別能力,面對花樣繁多的不良網絡借貸平臺,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被表面假象誤導從而陷入困境。

  3.強化自我保護意識,維護自身權益。同學們應了解個人征信信息的重要性,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謹慎使用個人信息,不隨意填寫和泄露個人信息,避免個人信息被盜用而使自身利益和個人信用受到損害;對于外界推銷的貸款產品,不盲目信任,警惕熟人推銷,增強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4.自覺抵制非法網貸,弘揚青春正能量。當一些不良網貸平臺進行宣傳時,同學們要自覺抵制,并做到不宣傳、不參與“校園貸”、“現金貸”等非法借貸,不張貼、不轉發相關信息。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同學們應當珍惜大學時光,腳踏實地、勤奮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盲從、不攀比、不炫耀,多問、多想、多學,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識別非法金融廣告

  金融廣告活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方便信息獲取的同時,也成了滋生不法分子實施損害消費者利益行為的溫床。當前非法金融活動亂象叢生,不法分子常常利用金融消費者的行為習慣,通過各種渠道投放非法金融廣告,隱瞞風險、誤導其購買不符合自身風險偏好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甚至通過各種吸引眼球的虛假廣告內容誘騙金融消費者參與非法金融活動。

  (一)如何識別非法金融廣告。

  滿足下列任一特征,即有非法金融廣告的嫌疑:

  1.在金融廣告中沒有顯著標明“廣告”、“投資有風險,購買需謹慎”等字樣的;

  2.承諾無需征信報告,只要一張身份證,即可極速放款的;

  3.對金融產品的收益、安全性等進行虛假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如:承諾投資理財回報高于同期貸款基準利率2倍以上、或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

  4.金融廣告內容的形式與實質不一致,掛著投資咨詢、貸款中介、信用擔保等名義發布的,實為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

  5.利用政府、監管機構、學術機構、行業協會、專業人士、受益者的名義或形象等做推薦和證明的;

  6.宣傳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業主管部門明令禁止的違法活動的。

  (二)如何正確應對非法金融廣告。

  在面對紛繁復雜的互聯網金融廣告時,廣大金融消費者要擦亮雙眼,多學金融知識、做好自身預防、勤思考常警惕、及時糾錯止損,增強自身風險責任意識,選擇適當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遠離非法金融活動,做“金融”好網民。

  1.學。金融消費者應學習了解金融基本知識,掌握常見非法金融廣告的類型及識別方法,增強自身金融素養與風險責任意識,提高識別金融廣告真實性、合法性的能力,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2.防。金融消費者應做好自身預防工作,始終保持警惕。根據規定,經營金融產品、發布涉及具體金融產品的廣告,都應取得相應的金融業務資質,金融消費者在面對金融產品推銷時,應當考察對方是否具備發行金融產品和投放廣告的資質、推銷人員是否具備從業資格、產品存在的具體風險等,選擇正規、背景實力強、風控保障體系好的機構及平臺,避免在不正規平臺進行購買。

  3.思。金融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和服務之前,應多思考、提高風險意識,要考慮金融廣告中的金融產品的風險在哪里,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有多大,了解自身的風險偏好后再做出決策。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要冷靜分析金融廣告“低投入、高回報、零風險”、“快速致富”等宣傳,避免盲目、沖動地進行金融交易。

  4.改。若金融消費者發現自己可能已經購買或使用了存在風險的金融產品,要及時提出質疑,通過官方渠道進行驗證,并和金融機構取得聯系;對于身邊親友的金融行為和習慣要經常關注,一旦發現有人參與到了非法金融活動中,要及時提醒、堅決制止;如金融詐騙行為已經發生,金融消費者的自身權利受到侵害,要第一時間報案,及時止損,如果金融機構存在過錯,可向金融機構要求賠償。

  七、防范非法集資安全提示

  非法集資是指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規定,向社會公眾(包括單位和個人)吸收資金的行為,具有很大的社會危害性。當前,非法集資案件高發,涉及眾多行業領域,形勢十分嚴峻。非法集資人打著合法的旗號經營非法的集資活動,通過欺騙、誘導等各種手段,以高利誘惑聚集消費者資金后非法占有,致使消費者很難收回資金,從而經濟利益遭受損害。此外,非法集資還嚴重干擾正常的經濟、金融秩序,極易引發社會風險,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諧。

  (一)如何識別非法集資。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0〕18號)規定,非法集資需同時具備非法性、公開性、利誘性、社會性四個特征要件,具體表現為:第一,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第二,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信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第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第四,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

  非法集資的常見手段如下:

  1.高利誘惑,承諾高額回報。

  不法分子編造“天上掉餡餅”、“一夜成富翁”的神話,許諾投資者高額回報。為了騙取更多的人參與集資,非法集資人在集資初期往往按時足額兌現承諾本息,待集資達到一定規模后,便秘密轉移資金或攜款潛逃,使消費者血本無歸,遭受嚴重經濟損失。

  2.裝點門面,編造虛假項目。

  非法集資人大多打著響應國家產業政策、開展創業創新等幌子,通過注冊合法的公司或企業掩蓋其非法目的,編造各種虛假項目,有的甚至組織免費旅游、考察等,騙取消費者信任。

  3.利用媒體,虛假宣傳造勢。

  許多非法集資活動聘請明星代言、名人站臺,在各大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發布廣告、在著名報刊上刊登專訪文章、雇人廣為散發宣傳單、進行社會捐贈等方式,在宣傳上不惜一擲千金,虛假造勢,吸引消費者參與集資。

  4.虛構名詞,混淆理財概念。

  為了迷惑金融消費者,非法集資人還常常虛構新的金融名詞,如“電子黃金”、“網絡炒匯”等,混淆投資理財概念,使消費者在眼花繚亂的新名詞前失去判斷,從而掉入陷阱。

  5.精神誘騙,擴大受害群體。

  有些非法集資的參與人在自己被非法集資活動套牢后,為了獲取返利或降低自身損失,不惜利用親情、地緣等關系,編造自己獲得高額回報的謊言,展開情感攻勢,拉攏親朋好友參與集資活動,使集資規模和受害群體不斷擴大。

  (二)如何防范非法集資。

  識別和防范非法集資,金融消費者要做到四個“不”,從而有效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和諧。

  1.對高息誘餌不動心

  金融消費者要認清非法集資的本質和危害,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非法集資屬違法行為,不受法律保護,參與非法集資所形成的債務和風險自擔,一旦掉入非法集資的陷阱,將極有可能給自身帶來極大的利益損失。金融消費者要樹立正確理財觀念,提高識別能力,不要聽信竹籃子也能打一筐水的神話,牢記高收益就意味著高風險,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對“高額回報”、“快速致富”的投資項目進行冷靜分析、謹慎投資。

  2.對媒體宣傳不盲從

  許多的非法集資活動都會在各級媒體上投放大量廣告,用光鮮的企業形象吸引群眾,借助媒體推波助瀾迅速斂財,比如“e租寶”就曾在央視新聞聯播前的黃金時段打廣告,在全國范圍造成惡劣影響,給參與的消費者帶來極大損失。金融消費者要仔細識別媒體廣告宣傳的可信度,不被不法分子的自吹自擂所迷惑。

  3.對官方背景不迷信

  金融消費者在決定購買金融產品或服務之前,要通過政府網站、工商登記資料等官方途徑查詢相關企業是否是經國家批準的合法上市公司、是否經過法定注冊、是否辦理稅務登記、是否具有交易資質等,正確識別非法集資活動,在面對天花亂墜的宣傳時要保持理性,不盲目迷信所謂的“官方背景”。

  4.對熟人熱心不輕信

  對親朋好友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建議和反復勸說,要審慎決策,多查多看,正確識別非法集資活動,盡量通過銀行保險機構等正規金融服務渠道,查詢、購買正規理財或保險產品,避免上當受騙、掉入非法集資的陷阱。

中國農業銀行版權所有 | 京ICP備05049539號-1 | 京ICP備05049539號-5
中國反網絡病毒聯盟白名單可信應用 中國反網絡病毒聯盟白名單可信應用

分享至:

客服熱線:95599

中國農業銀行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49539號-1  京ICP備05049539號-5
中國反網絡病毒聯盟白名單可信應用
中國農業銀行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49539號-1  京ICP備05049539號-5
本網站已支持IPv6